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州游戏攻略 > 新闻动态 > 39年听到农民没有优良种子,提高产量,毛主席:你们找农业厅长要

39年听到农民没有优良种子,提高产量,毛主席:你们找农业厅长要

发布日期:2025-04-13 12:44    点击次数:130

毛主席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情感。他认为,在中国,超过九成的人都是农民,农民不仅是革命的核心力量,也是无产阶级最坚实的盟友。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他多次走进农村,亲自了解农民的实际状况,积累了丰富的农民革命理论。

1939年4月,毛主席忙完手头的事情后,从窑洞里出来,沿着延河边悠闲地走着。

那时,毛主席瞧见几个农民在地里忙着撒种子,就特意放慢步子,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握在手中捏了捏,还认真端详了好一会儿。

警卫员站在旁边,见毛主席这副模样,便没去打扰。他心里明白,主席一向很在意农民的事,现在这举动,肯定是有了新的考虑。

这时候,农民们正忙着播种,谁也没留意到毛主席他们。没过多久,大伙儿挖好坑、播完种,走到田边打算歇会儿。

见到农民们打算停下歇息,毛主席马上迎上前,热情地跟他们问好,接着问道:“你们田里种的是啥庄稼?”农民们回答:“是玉米。”

毛主席接着问道:“这些种子是从哪儿挑的?”农民们告诉他:“是从我们去年种的玉米里挑出来的。”

听完农民的话,毛主席亲切地询问道:“你们家种了多少亩田?一年能收多少斤粮食?”

这时候,乡亲们才认真看了看毛主席,注意到他虽然带着警卫员,但穿得很普通,让人感觉挺随和的。

没过多久,人们都停下播种的活儿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咱们种的地是不少,可大多都是山坡地,好地没几块。要是风调雨顺,收的粮食除了交公粮,还能剩下不少。可要是赶上旱年,收成刚够糊口。"

回忆起之前抓在手里的泥土,主席接着问:“有没有更好的种子?地里都用什么肥料?”村民们回答:“没什么特别好的种子。我们用的是猪粪、牛粪和驴粪,混在一起撒在地里。”

听完乡亲们的汇报,毛主席说道:"施肥工作做得不错,但光靠肥料还不够,还得有好种子。你们可以去边区政府找农业厅长高自立,他会帮你们解决良种问题。还有啊,种地得讲究轮作,不能老种同一种作物,最好是每隔两年就换一茬庄稼。"

一位老农听毛主席说让他们去政府领种子,心里直犯嘀咕,这种事他们祖祖辈辈都没听说过,感觉有点不靠谱。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始终把农民放在重要位置。从革命初期开始,他就把农民视为革命的主力军,积极团结他们,并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活状况。

当时,中国共产党主要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的问题。由于这一方针,毛主席与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产生了矛盾。

1906年,年仅13岁的毛泽东开始了一段持续近三年的纯农民生活。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

那时,干完父亲交代的农活,我就溜到山上的树荫下看书。看着看着,我发现书里写的都是将军、官员、读书人,怎么就没见过写种地农民的呢?

经过反复思考,毛主席终于弄明白了关键所在:那些拥有土地的权贵阶层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种地的农民则处于被统治的底层,这样身份低微的群体,怎么可能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呢!

得知这一情况后,毛主席在心里立下誓言,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这就是毛主席年轻时通过亲身劳动和勤奋学习形成的简单而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当时,为了破解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毛主席持续进行实地考察,反复深入思考,积极寻求答案。在五四运动前后,他最终接触并认同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7月28日,毛主席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他呼吁农民们团结一致,共同解决自身面临的困难。在文中,毛主席明确指出:

各位农民朋友!地主对我们好不好?交的租子多不多?住的地方舒服吗?能吃饱饭吗?地够种吗?村里有没有人没地可种?这些问题,我们得经常琢磨。我们要和乡亲们团结起来,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地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1920年,毛主席专程来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两人在会面时,主要交流了各自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心得和体会。

1921年7月,毛主席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一同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三大。在这次会议上,他着重指出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多年后,张国焘回忆起这件事时提到:

农民运动是一个新提出的议题。在中共的历次会议上,直到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湖南的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但到处都是农民。因此,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中,农民问题都是最关键的。他还用历史上的起义和革命作为例子,说明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要力量。

革命遇到困难后,毛主席转变思路,从城市转向农村。他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创建并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这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最终取得了胜利。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曾表示:"想要得到整个中国,就必须先得到农民的支持;而要想赢得农民的心,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土地问题。"

毛主席不仅说到做到,而且身体力行。在延安时期,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1939年4月,当那位老农民得知毛主席建议他们去边区政府向农业厅长要优质种子时,他立刻觉得毛主席是个平易近人的领袖。

可当那位老农注意到毛主席身后有警卫随行,猜测他可能是位政府干部时,便主动上前握住毛主席的手,诚恳地说道:“这位同志,您说得很有道理,一看就是种田的行家。我回去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一位老农亲切地称毛主席为“大兄弟”,旁边的警卫忍不住插话道:“老人家,这位是毛主席。”

警卫一开口,老农顿时愣住了,他赶紧往后退了两步,说话都不利索了:“啥?你说他是毛主席?”

一认出眼前的人正是毛主席,乡亲们顿时安静下来,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他,连大气都不敢出。

没过多久,老农就缓过劲儿来,兴奋地喊道:“毛主席啊,您真是懂我们这些种地人的心思!”

1947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清楚认识到,彻底改革土地制度是当前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解决好土地问题,我们才能掌握战胜所有对手的关键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农业集体化的构想,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

当时,尽管面临不少困难,毛主席依然坚定地反对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承包制。他明确表示: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仅仅半年时间,农村就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一些农民生活困难,甚至不得不卖掉土地,而另一些人则趁机购买土地。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还有必要继续吗?如果坚持这种模式,就等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老路,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开始雇佣工人,甚至纳妾。